苏力:《中国法学研究格局的流变》,《法商研究》2014年第5期。
而法律规范化程度越低、修改次数越频繁的法律部门,部门法学研究就越多在立法论意义上引入社会科学,例如刑事诉讼法学。对本土化研究的主张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吴文藻先生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提出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研究体系,批评当时在大学只讲授西方理论,而且是用外文讲,研究只注重统计,而不关注田野。
具体来说,一方面,法律部门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环境法、国际法等。例如,在日本,法社会学主要是以民法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倡导与研究者是民法学者。(39)朱景文、斯图尔特·马考利:《关于比较法社会学的对话》,《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1期。(30)这些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存在吗?至少就法社会学来说还不算是突出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这个时期提出来的法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主张就显得早熟。
但好的法律经验研究其实是能够做出理论的。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包括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两个方面。在雅斯贝儿斯看来,轴心时代出现了中国的孔子、老子等众多思想家和哲学派别,与古希腊、古印度共同构成了古代三大轴心文明,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多年来,中国人权在学术体系建构上已经有了一些符合中国自身风格和特色的观念、理念、概念、思想等,诸如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坚持平等共享人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权不是一部分人和少数人享的特权,人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及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有机统一,正确把握国家主权与人民人权、集体权利与个人权利、积极人权与消极人权以及权利与义务等的关系。关于中国人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教育,大多在法学学科框架内展开,并且以人权法学为主,而在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中,却很少涉及相关内容。
我们还未能把构建中国人权学放在一个应有的战略高度予以足够的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构建起了一套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学说,丰富发展了人类人权文明多样性理论。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人权学的关系。(一)中国人权学的范式特征中国人权学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种属于中国的人权范式学说。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只有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发展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更具生命力、感召力、影响力。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各项人权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在广义上,是对人权学科的跨学科建构。四是人类优秀人权文明成果与中国人权学的关系。
而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位中国的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各项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反观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在人权学术研究和人权学科建设方面,不仅起步早,而且发展快,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规范和学科建设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人权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平等共享人权,坚持以系统性思维谋划人权建设,推进各类人权全面发展,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构建中国人权学,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人权具有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特征,文化属性十分明显。】 进入专题: 中国人权学 。实践证明,以一种模式去框定其他国家人权,甚至将人权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其结果非但不能推动有关国家人权的进步,反而会造成严重的人权问题和人道灾难。第五,中国人权学是创新的人权学。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只有积极借鉴人类优秀人权文明成果,才能构建起中国自主的人权知识体系。
而构建中国自主的人权知识体系,又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仅就人权研究方向和专题课程设置而言,有人权概论、人权哲学、人权文化、人权史与理论、人权理论与实务和人权思想史概论等基本人权理论研究。
四是全面的人权学坚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呵护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实现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中国遵循并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构建中国人权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人权的最高目标。我们既没有人权学这样的学术研究和学科设置,也没有中国人权学这样的学术研究和学科设置,人权学和中国人权学均尚未独立成学。特别是近世西方人权概念出现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人权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发生变化,也正是基于此,法国法学家卡雷尔·瓦萨克于1979年提出了三代人权论。但是,必须承认,中国的人权话语体系建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加强之处。
总结中国人权的实践经验,将其转化为知识学说,能够进一步丰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价值内涵,提升其道德和精神力量,增强其说服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但是,由于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加上历史的种种原因,特别是把人权当作西方思想文化的产物,视其为舶来品的观念,使得我们没有真正把中国人权的成功实践经验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价值学说来加以整理、归纳、提炼,我们还很不善于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人权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最讲人权的社会制度,是真正彻底的人权主义和民主主义。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名单,截至2022年6月,全国已有6所高校自主设置了与人权相关的二级学科,并开设相关课程。
其三,中国人权的观念主张、理念架构和价值取向。中国坚持全面的人权观,坚持人权的平衡性和不可分割性,努力促进各项人权全面发展。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学院张永和教授、孟庆涛教授提供了文中关于中外人权学科建设资料,谨致谢忱。全面的人权不是少数人的人权,也不是部分人的人权,而是全体人民的人权,是全体人民一个都不能少的人权。中国人权学是从学的思维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进行学术论证、学理阐发、学科构建,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更加知识化、系统化、专业化。学术体系是支撑,为话语体系的学理化、专业化、知识化创造条件,并为学科体系建构提供理论依据。
(一)中国人权学的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基于以上认知与理解,中国人权学以中国的人权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内容上涵盖了中国人权发展所涉要素的基本点,其中至少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其一,中国人权的生成背景、历史发展和演进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人权保障离不开一国的具体实际,发展人权事业只能从一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三是全面的人权学坚持国家的全面发展与各项人权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相协调。
第二,中国人权学是人民的人权学。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
发布评论